更新时间:2023-12-14 14:55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世界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含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后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旧殖民体系的瓦解,给这些前殖民地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促使这些独立国家联合起来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多次召开会议,并掀起了世界性的第三世界合作运动,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作为一股全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间,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第三世界的崛起是战后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作为一支独立的联合力量,它的发展壮大和积极活动,对国际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亦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第三世界”这个术语,据说由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首创。1952年8月14日,索维在其担任记者的《观察家》周刊,发表《三个世界,一个地球》一文,用“第三世界”这个术语表述发展中国家,说“这个第三世界被忽略、遭剥削、受蔑视,如同从前的第三等级一样。”这个术语鲜明地指出了第三世界的组成者,就是那些为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为资本所压迫、剥削、忽略、蔑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发达国家中的为资本所压迫、剥削、忽略、蔑视的民族、阶级和阶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推动了亚洲和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的领导下,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了朝鲜半岛北部,1948年结束了日本的殖民主义;越南在1945年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伊拉克等国都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到50年代中期,该地区已有民族独立国家30个。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在非洲。在1955年万隆会议的号召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由中东向南蔓延。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遭到英、法等国的侵略,埃及人民奋起抗争,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下,迫使侵略者撤出埃及;1957年,加纳人民经过顽强斗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接着,几内亚和马里诞生;1962年,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结束了法国130年的统治;1968年也门民主共和国成立,宣告英国129年的统治寿终正寝。到1968年,非洲独立的国家已从战前的3个增至41个,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因而被誉为“非洲年”。同期,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日趋高涨,1952年,玻利维亚人民推翻了亲美政权;1957年,哥伦比亚人民将亲美政权打垮;1959年,古巴人民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亲美独裁统治---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王朝,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等国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一时期加勒比海地区有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万隆会议是由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五国共同发起的。1955年4月,29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民族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主义;世界和平;各国经济与文化合作等。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这一原则为妥善处理与会各国之间的分歧,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关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对1954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肯定与发展。万隆会议是一次由亚非人民独立自主商讨和处理自己问题的会议。它的成功召开,迈出了亚非独立国家联合斗争的第一步,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万隆会议之后,民族解放运动捷报频传,新兴独立国家的数量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两极格局已经形成,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的激烈角逐,严重威胁到民族独立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实现世界范围的联合,组成两种力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成为多数民族独立国家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
“不结盟运动”即不与大国结盟运动,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产物,也是美苏冷战时代的产物。1961年6月,经过约瑟普·铁托、纳塞尔、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等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倡导,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筹备会议,拟定了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五项基本条件。
同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成员国出席了会议。会后发表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平、非集团和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及民族文化的斗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同大国和大国集团结盟;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无常设机构,通过每三年一次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及不定期的外长会议等形式开展活动。当遇到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不结盟国家都要集会商讨,制定共同的战略,采取一致行动。不结盟运动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和平、促进南南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1995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以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中心来调整方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到1998年第十二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时为止,不结盟运动已拥有113个成员国,它们遍及世界各大洲,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2/3,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重要国际论坛。可以相信,只要不结盟运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主旋律不变,它将在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方面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77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早在1963年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贸发会)的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一起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形成75国集团。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5国集团增加为77国并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宣言提出了加强经济合作,反对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的倡议。77国集团由此得名。至2000年4月在哈瓦那召开的南方国家首脑会议为止,该集团成员已增至132个。该集团亦无常设机构,只是在每届联合国贸发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成员国的立场,以便在贸发会上采取联合行动。77国集团以联合国为舞台,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源——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1974年77国集团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它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行动纲领》,使南北对话进入了改变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实质阶段。同时,77国集团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在斗争中将长远目标和解决紧迫问题结合起来,以集体自力更生为原则,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密切、有效的经济合作,通过促进南南合作加强第三世界集体经济力量,促进南北对话。77 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缓和南北关系,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是一支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在1973年9月举行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会议的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之中。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这个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年4月,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并于10日在大会上发言,阐述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说明中国对外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中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70年代以来,葡属非洲殖民地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获得独立;1976--1980年,塞舌尔、吉布提和津巴布韦先后独立;到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和1994年5月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在南非第一次多种族大选中当选总统,非洲已基本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主要任务;随着老挝与柬埔寨问题的解决,亚洲也基本实现了民族解放;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已分别有33个和11个国家获得独立。在完成了民族解放的任务之后,这些国家已把目标从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转向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争取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综观战后近60年的历史,亚、非、拉等地区已有近百个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独立的36个国家,共有130多个国家独立。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在战后的涌现,扩大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
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国内都出现一股否认“第三世界”存在、贬低第三世界地位的思潮。邓小平本人就坚决顶住这股思潮,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正确性及其重大意义,对第三世界的命运特别是发展问题始终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且表示编辑出版他的文选,关于“第三世界”的观点全部如实收入。
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指出,现在我特别强调第三世界这一点,因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第三世界有特殊的意义。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这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第三世界所处的地位和切身利害关系决定的。同年10月22日,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国家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解决这个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看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
1984年,邓小平在《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文章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指出,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都还有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可见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的任务还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因此,第三世界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奋斗。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中国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下通过。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后,会议大厅迅雷般的掌声轰鸣,持续达两分钟之久。
东盟的正式成立彻底改变了国际格局,东南亚国家以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形式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协调各成员国与地区的利益,保障地区的安全。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积极开展多方位外交。自1978年开始,东盟各国每年与其对话伙伴(时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后相继增加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举行对话会议,就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交换意见。1994年7月,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要就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意见。1994年10月,东盟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促进东亚和欧盟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等共同启动了东亚合作,之后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EAS(EAS)等机制相继诞生。1999年9月,在东盟的倡议下,东亚一拉丁美洲合作论坛(FEALAC)成立。
APEC是一个区域经济论坛,成立于1989年,旨在加速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鼓励经济技术合作、建设和谐共同体。APEC为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促使地区经济逐步走向实质性一体化。
亚非拉国家自近代以来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翻开它们近代史上的每一页,都记载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各族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了摆脱殖民枷锁,争取本国的独立和解放,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了长期英勇斗争,并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形成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强权的光荣传统。
经济上具有追求发展、改变不发达状态、争取经济独立的共同愿望。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前极端贫穷落后,独立后经济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多数国家仍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从总体上看,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属于不发达或欠发达经济,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继续遭受西方垄断资本的剥削,同时也是引发国内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改变不发达状态,争取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上的独立,就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愿望。
政治上面临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任务。由于长期遭受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十分珍惜本国得来不易的独立。面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威胁、控制和干涉的危险,它们大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努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争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正是这些利益的共同点,促使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联合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战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状况。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帝国主义内部的政治分化;第三世界与第二世界共同开展的反霸斗争,打击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扩张活动,削弱了美苏的霸权地位;第三世界内部新兴的民族民主力量同社会主义力量的直接汇合,则使它成为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促使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与组合,不断冲击着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第三世界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战后,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遍及世界,第三世界成为其激烈角逐的场所,深受其害。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安全与发展,第三世界国家迫切要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民主的国际关系秩序。正是这种形势的严峻和共同任务的突出,决定着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在亚非拉各种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中,在世界和平运动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进行了持续不懈的联合反霸斗争,充分显示了它们团结战斗的力量。美苏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很突出,受害者依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仍然是第三世界的重要任务。
第三世界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发达国家的发展尤为迅速,究其原因,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是重要因素之一。发达国家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能源供应和不断扩大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剪刀差,曾使它们的经济一度高速增长并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和东亚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涌现,世界市场的容量和世界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于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振兴发达国家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第三世界国家是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90年代以来,尽管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但其整体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继续得到提高。可以预言,第三世界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三世界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力量。国际经济秩序是各国发展民族经济的极为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本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控制、剥削的世界经济体制,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梏。为了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战后几十年来,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持续不断、规模宏大的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其核心要求是建立各国主权平等、公平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求得共同发展。尽管这一斗争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第三世界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繁荣稳定的客观要求,它们必将继续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