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 :社会政治组织

更新时间:2023-11-11 16:39

政党(英文名:Party),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议会斗争和自由民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它起源于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产生得晚,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时诞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党几乎成为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

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纲展示愿景。社会承认其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其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产生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议会斗争和自由民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它首先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最早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党,它起源于17世纪 70年代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当时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议会中两个政治派别,19世纪30年代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两个资产阶级政党(见英国政党)。美国于18世纪80年代产生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派,后发展为政党(见美国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产生得晚,它是在资本主义由简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社会化机器大工业阶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时诞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政党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众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自治领地广泛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部分被压迫民族都取得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政党几乎成为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

词源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西语中的par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原来的意思是划分或分割。最先进人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指部分或社会的一部分。直到17世纪时,由part演化而出的party才开始表达政治意义,意指某种政治组织。但是这时的“政党”(parly)还经常与派系一词混用。自从博林布鲁克(Bolingbroke)比较明确地区分了政党与派系(fraclion)之后,最早明确地给现代政党下定义的是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柏克看来,所谓政党,“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柏克的定义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学中影响极其深远。因为他第一次明确地从规范意义上提出,以某种特殊原则而结成的人民团体,正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才有的一道独有景观。

党”字在古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党”指的是古代地方组织,五百户口人家为一“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五族为党”。郑玄注:“党,五百家。”第二,“党”还表示处所。《礼记·玉藻》中说:“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五引王念孙曰:“党,所也,谓君所坐之处。”第三,“党”有亲族之意。《礼记坊记》中说,“睦于父母之党”。郑玄注:“党,犹亲也。”第四,“党”还有朋辈之意。《论语公冶长》中说:“吾党之小子狂简。”第五,“党”也可用以表示帮派、团伙、同伙,即“朋党”。《左传僖公十年》中说:“遂杀郑、祁举及七舆大夫……皆里、之党也。”《左传文公六年》中说:“阳子,季友之属也,故党于赵姓。”这里的“党”都是指结成帮派或团伙。《论语卫灵公》中“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国公杜公墓志铭》中“喜士容物,群而不党”,均系结成帮派、团伙之意。

由于“党”多指拉帮结伙,“朋党”、“结党”为历代统治者所警觉和防范,故古代汉语中的“党人”、“党祸”、“党禁”、“党徒”、“党羽”、“同党”、“奸党”、“死党”等词都是指坏人、恶人、阴谋家。“党豺为虐”、“党恶朋奸”、“党之祸”、“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也都带有明显的贬意。如“党人”除有时指同乡之人而外,更多情况下是指政治上结成团伙、形成帮派势力的危险分子。中国历史上早有“党人”,早有“朋党”,但那不是政党,更谈不上政党政治。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始于辛亥革命前后,是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出现的。

历史沿革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中,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形成了两党制;以法国为代表,形成了多党制。在20世纪,以苏联共产党和德国纳粹党为代表,又产生了组织严密的专政政党。

早期资本主义政党

人类社会自出现社会化分工后,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拥有的社会财富各异,从而产生了阶级。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逐渐演化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多是因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分歧而由政府内部的政治派别形成的,主要是掌握政权和监督政府,与民众并无紧密的关系。现代选举制度确立以及普选权扩大以后,才出现了大众性的政党。自有政党以来,从未有过任何超越阶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党的本质特性在于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基本要点之一。

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西历十七世纪中叶。在西欧,1640年英国议会就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而形成了宫廷党(保皇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1679年,在关于王位继承权的争论中,支持宫廷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托利党”(Tory,意为歹徒,爱尔兰骂人的话);支持民权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辉格党”(Whig,意为强盗,苏格兰骂人的话)。1688年光荣革命后,两党支持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33年,托利党正式定名为英国保守党,辉格党定名为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惯例。

美国的政治派别则是在围绕1787年宪法问题而出现的。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形成了主张建立联邦政府的联邦党和主张在宪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权利的民主共和党,被联邦党人称为"反联邦党人"。1828年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又分成了民主党和辉格党两派,南北战争后,美国才出现美国民主党和美国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法国现代的政党最初源于在大革命过程中因赞成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而产生的各种派别。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后,与王室有着密切联系的斐扬党人主张实行君主制;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到拿破仑执政时法国政坛内部又分为保皇派、温和派和激进派。到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以后,国会中基本上形成了保皇党、共和党和社会党三大党。从此,法国政坛基本上保持了左、中、右三派为基本的政党格局。

后期资本主义政党

德国在普鲁士时期,于1861年出现了主张德国统一的进步党(1884年改称自由思想党),1865年德国南部出现了主张民主的人民党。1869年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76年在原保守党基础上组建了全国性的政党德意志保守党。1918年魏玛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和比例代表制,议会内的政党多达30多个,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宣布除纳粹党外其他一切政党非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较有活力的政党有五个,分别为德国左翼党,中间偏左联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绿党,以及中间偏右联盟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

意大利最早的现代政党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党,之后在1897年出现了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1914年被开除出社会党的贝尼托·墨索里尼创建了“自主革命行动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国性的“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并于1921年改名国家法西斯党,1926年上台后取缔了其他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天民党)成为多党格局下的最大党,而意大利共产党(意共)则是最大反对党,这个格局一直持续至1994年。1994年由于天民党和社会党等长期的执政联盟相继被揭发连串与黑手党的贪腐丑闻而瓦解,现成为两大政治联盟,分别为由原意共改组的中间偏左联盟民主党 (意大利)和中间偏右联盟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

日本的现代政党出现于明治维新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党爱国社。1875年,爱国社与其他政党联合成立了全国性政党,名称未变。1880年,爱国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国会开设期同盟,取代了原来了爱国社,次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自由党,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宪改进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形成了多党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现了“右派政党大联合”和“左派政党大联合”的局面(即“55年体制”),此后右派的自由民主党长期维持一党独大,政党斗争主要表现为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

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户生和对立。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发达国家的确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中成立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困体--伦敦工人协会。自此之后,在各国的丁人运动不断深人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工人政治团体。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于布鲁塞尔创建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但是一年后就被迫停止活动。1866年,德国创立了萨克森人民党,并在1869年与德意志工人协会等组织中的民主派合并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又与德国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民主主义法国在1879年成立了法国工人党,1882年党内分裂为马克思主义派和可能派,后者另外组建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协会。1901年法国工人党与革命社会党联合为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这几个组织合并为法国社会党。自此之后,欧美各国都出现了工党和共产党,但是都没有成为本国之中主导性的政党。而在一些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以民族振兴为目的的改良型政党,而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并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暴力革命之路。并在取得政权后实行一党专政的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内部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其后产生了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夺得政权,并建立起世界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全苏联共产党(联共布),1952年再次改名为苏联共产党(苏共)。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 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解散,有的转变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有的重建后成为多党政治下的一党;中国、越南和古巴等的共产党则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政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拉丁美洲国家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政党,但是多属于寡头性质的政党,真正群众性政党是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政党一般都是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有的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并实行一党制,例如埃及新加坡、莫桑比克、安哥拉等;有的则在独立后政党改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党,例如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有的经历过军政府后才出现政党,例如扎伊尔、索马里泰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还实践了全民党理念。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呈现多元化趋势,两党制、主从政党制、多党制都有实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领袖魅力对政党影响很大,政党与军队关系复杂等,政党制度不是非常稳定。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默许存在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在投票中舞弊或利用行政、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权。

功能

政党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作为连接政府机构与社会的纽带,在现代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与履行着重要的职能。政党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集聚与表达

任何阶级、阶层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但是,当一个阶级阶层以自在状态存在时,这些利益要求往往是分散的、肤浅的和多变的。而政党则以自己的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以理论化、集中化、系统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地凝聚本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并通过其各种政治活动和媒体向外界宣布,表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政党成为把社会特定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有效传输到政治中枢的桥梁和纽带。反映民意、利益聚集和表达成为政党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政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得到一定阶级阶层的认同与支持,而获得支持的前提条件就是该党必须能够反映和代表这些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

政治动员和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是进行政治动员、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的重要组织。政党通过各种政治活动,集合和发展本阶级政治力量,以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但利益的实现并非仅靠政党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任何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政党壮大自己政治力量的主要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动员和组织本阶级的政治力量,二是广泛争取其他阶级阶层的支持。政党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比如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宣传教育等,将分散的政党成员组织起来,并取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使之成为有一定规模和力量的政治组织,参与、控制国家权力。当代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民参与投票的比率普遍下降,有些人认为这是政党的动员和社会化功能下降了,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也说明了现代西方国家中政党作用的某些变化。

控制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

在现代国家,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阶层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一定阶级阶层代表的政党,其主要的政治职能就是控制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其主要目标就是获取政权或者参与政权。政党对国家政治生活作用的方式在获取政权之前和获得政权之后是不同的。政党在没有获得政权时,往往通过制定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和平的或者暴力的、议会内的或者议会外的政治斗争来与反对党进行斗争,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取得政权之后,政党就会以执政党的身份,控制和监督国家政治权力,并把自己的意志、政治纲领、方针政策转变为国家的意志和方针政策,以国家权力向社会推行。同时,政党还以派遣党员担任国家要职、直接参与国家政策过程等方式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治录用与输送精英

通过政党来选拔、录用和输送政治领导人是当代民主体制的一大创举,是民主制度赖以运作的重要基础。政党通过参加和组织各种选举,争取使本党推荐和提出的候选人当选政府公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府的统治权必须取得合法性,也即得到人民的认同,这种合法性一般是通过人民选举政党候选人来组织政府获得的。随着民主化的推进,各国传统的政治录用方式正在被选举方式所取代,越来越多的政府公职向政党和选民开放,这意味着政党的政治录用和输送精英的功能将更加显著。政党不仅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以其特定的纲领、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创造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熏陶和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党员为本阶级奋斗的政治意识和精神,提高党员的政治技能,为本阶级培养和准备着政治骨干,向社会、政府机关输送精英使政党能够更加深入、直接、持久有效地对国家政治生活发挥作用。

影响国际政治事务

在当代,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政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政治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许多政党超越国界,组成跨国政党联盟,成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政治力量。有些政党还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积极发挥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等在组织国际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维护国际无产阶级利益,推动人类进步和正义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今天,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政党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南非人国民大会等也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国际政治发展。此外,有的政党虽然在国内进行政治活动,但其影响却超越了国界,对国际政治事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模式

精英党模式

爱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是最早描述政党的学者之一,他在1770年的作品中把政党定义为一个同意基于特定原则而进行合作的议会代表制团体(Burke,1975)。这些最早的政党产生于原始民主体系,当时的选举权仅局限于有较多财产的男性居民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特权阶层。议会外的政党组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且政党的党员(一小部分来自社会中上层的精英)之间的协调,是很松散的。沃林奈茨(Wolinetz,2002:140)把这种政党类型描述为杰出人物的封闭的党团会议。在区分内生党和外生党时,迪韦尔热(Duverger,1954)通过这些早期政党在议会代表制团体中的表现来阐述其特征(另见Kirchheimer,1954b)。根据迪韦尔热的研究,这些内生党通常由一小部分拥有很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干部领导,这些干部和他们的选民只有微弱的联系。显然,精英党定义性的社会学特征是其党员的地位高,这些人在议会外的政党组织出现之前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强有力位置。M奥斯特罗果尔斯基(M.Ostrogorski,1902)分析了选举权扩大之后“现代”议会外政党的出现。他比较了英美国家的政党组织,鉴于后者拥有更广泛的选民,他断定权力将逐步集中到地方政党“机器”上,它们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广泛的恩赐和保护体系赢得选举。

群众党模式

在精英党模式中,是先有政权,后有政党的形成。与之对照,群众党是先有政党组织的形成,后有权力的取得。通常群众党是外生党,且动员广泛的选民,这些选民以前被排斥于政治过程之外(Duverger,1954;Kirchheimer,1966)。这些政党被纽曼(Neumann,1956)归类为社会整合党,因为它们试图将这些被排斥的社会群体整合进政体中。由于它们旨在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作激进的再分配,这些政党需要得到其党员的坚定承诺,将他们囊括进一个规模庞大的政党组织中,这些政党组织借助于附属组织的密集网络来提供广泛服务。

全方位政党

基希海默最早提出全方位政党这个概念是来自于1954年他对德国政党的分析。尽管他后期多次对全方位政党的提法给出了不同的版本,但他却从来没有为全方位政党下过清晰的定义。在1966年,他提出了理解政党全方位转型的五个要素:政党意识形态标识的减少;加强政党高层领导团体的权力;削弱普通党员所发挥的作用;淡化政党阶级和阶层意识,广泛吸纳社会党员;为了资金和选举的利益广泛接触利益集团。

卡特尔政党

卡特尔政党的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西方社会开始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阶段。卡茨和梅尔指出,卡特尔政党参与政治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改善社会,而是“以政治为业”①政党内的精英阶层是专业的政治从业者,参与政治本身就像其他职业一样变成了他们的职业。卡特尔政党参与政党竞争的基础不是政策的有效性,也不是他们的代表能力,而是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公司企业型政党

公司企业型政党的研究由乔纳森·霍普金(JonathanHopkin)和卡特里娜·保卢奇(CaterinaPaolucci)于1999年发表在《欧洲政治研究杂志》上的文章中首次提出②。他们认为,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所领导的意大利力量党(Forzatalia)和西班牙的民主中间联盟(Union of the Democratic Centre)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像企业一样的政党模式。公司企业型政党也是资本密集型政党,但是与卡特尔政党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利用私人资金来维持自己的运作。比如在意大利,因为贝卢斯科尼是商人出身,他在投人政坛之前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富翁,所以他成立意大利力量党之后并没有资金方面的困扰,他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资金为他的政党服务。公司企业型政党也不需要招募大量的党员,因为这些党员并不能帮助这些政党。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以政党领导人为核心的小圈子精英。

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地位、作用,执掌政权,参与或者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方式的法律规定。二是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活动方式、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政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政党的体认程度。三是政党自身的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党经过一定时期的运作,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渐稳定和明确下来,它与政治体系其他组成部分之间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政党就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这些关系和机制被国家以法律或者惯例的方式承认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政党关系、运行机制制度化的产物。

一党制

一个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形成一党制的原因,有的是由国家法律禁止,其他政党不能合法存在与活动;有的是历史原因,尚未出现其他政党;还有的是国家政权实际上长期为一个政党垄断所造成。

当今世界的一党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存在于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一党制。这些国家虽然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其他政党,但其与法西斯主义一党制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执政的政党承认公民享有权利自由并给予保障,国家有议会、选举等民主制度,实行程度不同的资产阶级民主。其形成的原因是,争取独立的运动本来就是由一个政党领导的,或在独立后对政党进行了合并。如在加纳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执政党是由独立运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党宣称民族构建和经济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在津巴布韦,一党统治纯粹是1986年(独立后的第6年)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和津巴布韦人民联盟两个前游击队组织合并而形成的。

另一种形式以日本墨西哥为代表,其特点是社会多党化,法律并不禁止其他政党的存在,理论上不否认其他政党有执政的资格,但国家政权长期为一个政党垄断,其他的政党难以在选举中获胜而打破一党独占政权的局面,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日本,在国会中拥有席位的政党有自由民主党、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共产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同盟等。但战后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一直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形成自民党一党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被打破墨西哥的政党有革命制度党、国家行动党、社会主义人民党、共产党、真正革命党、革命工人党等,但自1929年以来,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革命制度党的手中,形成一党制,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一党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除日本、墨西哥外,印度突尼斯新加坡等也是实行这种一党制。从形式上看,这些国家有多党的存在,但政党制度却是一党制,故有人将这种政党制度称为一党执政兼多党民主,或叫一党多元制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

国家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两大政党通过定期的选举,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模起源于英国,并以英国和美国为典型,英美的两党制代表了两党制的两种模式。英国的两党制起源于议会下院在1673年后出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这两个政治派别。“托利党”的原意为爱尔兰强盗,以支持皇家君权,接受高教会派⑤为特征,后逐渐演变为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党。“辉格党”原意为苏格兰叛徒,以反对君权、倾向于新教徒为特征,后逐渐演变为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财团利益的自由党。

英国的两党制,先是保守党和自由党自19世纪70-80年代到1922年期间进行的12次大选中,除1910年和1922年在议会中所占议席低于80%以外,其余10次,都控制了议会下院中80%以上的席位。从组阁的情况来看,19世纪5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先后组成20届内阁,除1895-1902年和1902-1906年两次组成联合内阁外,其余各届内阁均为保守党或自由党单独组阁。1922年的英国议会大选中,工党所得席位超过了自由党,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反对党。1929年的议会大选中,工党终于取得了胜利,获得了组阁权,由此奠定了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组阁执政的两党制格局。从1916年到现在,除1916-1922年、1931-1935年组成的联合内阁之外,其余各届均为保守党或工党单独组成。

多党制

多党制指在一国中有多党存在,但没有哪一个政党可以在选举中取得绝对多数支持而获得执政的资格,往往由几个政党组成政党联盟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多党制起源于法国。法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已是党派林立,每一个政党内部又有不同的政治派别。至第四共和国时期,除原来影响较大的政党,如社会党、共产党、激进党等依然存在外,又相继出现了人民共和党、民主及社会对抗联盟、法兰西人民联盟等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经常参加选举的政党少则十几个,多的时候有五十多个。这种“多党政治”与议会内阁制结合在一起,导致每个政党都难以获得半数的议席单独组阁执政,往往是几个政党组成联盟多党内阁。意大利政党制度也如此,其在传统上也容纳了许多相对较小的政党,因而即便是基督教民主党也很少获得40%以上的选票

多党制的优点是,它在政府内部促成了制约与平衡机制,显示出了利于辩论、和解与妥协的倾向。联合政府形成的过程及其维持的动力确保政府具有广泛的回应性,使之无法不去考虑各种竞争性观点和利益。如在瑞典,多党制造成联合政府更为频繁地出现,推动社会民主工党形成广泛的福利共识,推行一种与企业利益并行不的温和政策。此外在西方许多国家,绿党的出现促使环境保护议题提上政治日程。但是,多党制自身亦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常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是组建联合政府具有许多隐患和困难。

政党分类

阶级基础分类

主要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此外还有地主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一个阶级往往不只组成一个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因属于不同阶层、产业(如工业、农业、金融业、商业)和财团,往往分别组成两个以上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因观点和利益不同也不止组成一个政党。有的政党属于阶级联盟的性质。

意识形态分类

各个政党都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制定自己的政纲,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按意识形态分类主要有资本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4类。

①资本主义政党,即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固守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政党。其中大体上又可分为3类: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

②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指欧洲、美洲、大洋洲各国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或工党。这些政党大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时期建立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良。

③共产主义政党,是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信奉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继承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传统,一般都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从旧的社会民主党中分立出来或者新建的。

④民族主义政党,是以争取或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为主旨的政党,大多以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主体。这类政党早在19世纪时就已在一些欧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中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部分亚、非、拉新独立或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都建立了各种民族主义政党。其中有的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主张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而对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意识形态划分,除了以上四大类政党外,还有君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主义等类政党。有的政党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与天主教基督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资本主义政党类型;与伊斯兰教和佛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民族主义政党类型。

政治地位分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通常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或反对党)两类。此外还有合法党、非法党和地下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已有经验是共产主义政党长期、稳定地居于执政党的地位,有的国家还有民主党派参与合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在中国不存在在野党或反对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8个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

活动范围分类

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地方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地方活动的政党。民族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民族范围内活动的政党。国家党是指在全国范围活动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一般是全国性的大政党。

政党组织分类

可分为大党、小党,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大、小党在党员数量上并无严格的、绝对的界限。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党通常是指有可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并组织政府的政党;小党是指不论在朝或在野,在议会中都不占重要地位的党。严密型政党是指组织严密的政党,有党纲、党章,有从基层到中央的组织系统,党组织定期召开各种会议,研究、布置并检查工作,党员入党和退党均须履行手续、要定期交纳党费并过组织生活、违背党纪要受处分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政党是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是指组织松散的政党,没有严格的党章和明确的党纲,只有几年一度参加竞选的纲领或关于政策的声明,党员入党和退党均不履行具体手续,不过组织生活,只是在总统或议员选举投票时表明自己属于何党。资产阶级政党多属于这一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也是松散型政党,不过它有党纲和党章,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定期召开党的各种会议。

中国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华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民主党派是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争取民主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布尔乔亚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

民革是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政党。在反对蒋介石集团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国民党内部的爱国民主人士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逐步发展和联合,于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提出“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为最高理想”,并制定了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行动纲领。

中国民主同盟是由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和追求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建立的政党。为争取抗战、团结、民主并保障自身生存权利,一些党派和团体决定联合起来,于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提出“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张“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建立的政党。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开始由“实业救国”投身政治活动,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实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于1945年12月在重庆成立民主建国会,主张“建国之最高理想,为民有、民治、民享”,提出“有民主的经济建设计划,与在计划指导下的充分企业自由”。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由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及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发起建立的政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批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坚持留在上海沦陷区进行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他们利用掌握的报纸刊物,揭露控诉中国国民党反动政策,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停止内战、还政于民等政治主张。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由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为主建立的政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反抗蒋介石集团的迫害,国民党左派于193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建立农工平民政权等政治主张。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提出“全国同胞及民主党派共同推进团结,实现和平统一,建立独立富强之中国”的政治主张。

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建立的政党。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许多中国人前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谋生,形成了众多华侨群体和社团组织。1925年10月,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总堂在美国旧金山发起成立中国致公党,提出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维护华侨正当权益而奋斗的政治主张。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改组为新民主主义的政党。

九三学社是由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知识分子建立的政党。1944年底,一批文教、科学技术界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在此基础上建立九三学社,提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的政治主张。

台盟是由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为主建立的政党。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但中国国民党当局在台湾的专制统治和贪污腐败引起台湾人民强烈不满,1947年台湾全省爆发“二二八”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由台湾撤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于同年11月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张建立独立、和平、民主、富强和康乐的新中国,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地区及政党

亚洲

参考资料

欧洲

参考资料

大洋洲

参考资料

北美洲

参考资料

南美洲

参考资料

非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